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上海开始系统地开展地面沉降调查及监测工作,采用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钻探、水准测量、基岩标分层标测量、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等。 目前,上海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方法有:地下水动态监测,二等水准测量,基岩标、分层标测量,GPS测量,InSAR测量,自动化监测系统等。
自20世纪60年代起,上海开始对地面沉降进行系统的调查与监测,采用的技术包括钻探、水准测量、基岩标分层标测量以及地下水位动态监测等。目前,上海采用的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包括地下水动态监测、二等水准测量、基岩标和分层标测量、GPS测量、InSAR测量以及自动化监测系统等。
通常是将专门的孔隙水压力测头埋设在已设置沉降标地层的中部、距沉降标很近的位置上,观测沉降层中孔隙水压力变化。孔隙水压力观测与沉降标观测同步进行,只是观测密度要大一些。
主要内容和方法是:①地面沉降发展过程监测,主要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布设水准测网,定期进行高精度水准测量,监测地面高程变化情况.②地下水和油气等资源开采、回灌状况与动态监测,主要是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网,调查和分析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水位埋深和标高、地下水水质变化。
1、航线规划在和谐园测区,我们采用精灵Phantom 4 RTK,设定飞行高度100米,航向重叠率为75%,旁向重叠率为70%。无人机成功拍摄了77张照片,为后续正射影像的采集奠定了基础。 像控点布设规划的航线总长1378米,设置10个航点,覆盖33310平方米测区。
自2000年起,在国土资源部、科技部等部门的支持下,航遥中心依托国土资源大调查、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863计划等项目,开展InSAR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形成了趋于完善的多尺度、多类型的灾害性地表形变InSAR调查与监测技术体系。
Insar技术是一种基于雷达信号相位差异来获取地表高程、形变等信息的遥感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两次雷达成像,得到两幅遥感图像,然后将这两幅图像进行相位差分析,得到相位差图像。 相位差图像所代表的相位差值就是地表高程的变化量。
本书主要探讨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当前技术尚未实现地表形变的单独有效识别,通常需要多种技术综合应用,结合测量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以判断地形变特征。(一)D-InSAR监测地表形变 InSAR监测原理InSAR技术通过分析两幅雷达图像的相位数据来获取地表目标的三维空间信息。
1、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干涉雷达测量)是以同一地区的两张SAR图像为基本处理数据,通过求取两幅SAR图像的相位差,获取干涉图像,然后经相位解缠,从干涉条纹中获取地形高程数据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
2、总的来说,INSAR是一种精密的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地质和环境监测任务中。通过了解INSAR的缩写含义,即干涉测量合成孔径雷达,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地球科学、遥感和灾害预警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3、建议取女名:Doris源自:希腊语音译:多莉丝 (女子名)涵意 : 来自大海的典故:神话中 Doris 是海洋女神同义词。很酷的女孩名,很浪漫。
4、“doris的意思是来自大海的礼物。Doris:[dris] 。
差分干涉的数据处理流程为:首先获取实验区DEM以及SAR干涉影像数据,检查数据是否满足算法要求,然后进行影像配准,计算相干系数并生成干涉图,在方位向上进行5视处理;去除平地相位以及地形相位,对差分干涉图进行滤波,根据成像几何关系,获得沿斜距向的形变信息,并投影到垂直方向,即生成所需的沉降图。
合成孔径雷达检测是检测地面沉降的方法;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一种高分辨率成像雷达,可以在能见度极低的气象条件下得到类似光学照相的高分辨雷达图像。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也称综合孔径雷达。
InSAR测量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将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原理和干涉测量技术相结合,利用雷达回波信号所携带的相位信息精确测量地表某一点的高程信息及其微小变化。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简称InSAR,是一项利用雷达回波相位信息的精密测量手段。这项技术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构建高精度、覆盖大面积的地理数据,并且借助其独特的差分干涉原理,能精确监测地面微小的毫米级位移变化。其应用领域广泛,对于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地面测量手段受制于监测范围小、点位密度低和施测周期长等不足,对地质灾害宏观特征及时空演化过程的监测能力有限。